t1567p632

标签: 导弹

美军上将担心中国火箭军的东风导弹类打准美军舰,就把美盟友们往前面推,自己在后坐收

美军上将担心中国火箭军的东风导弹类打准美军舰,就把美盟友们往前面推,自己在后坐收渔翁之利,若是美盟友不跟他美,美国从心里有数就知不能再跟中国较劲,但凡有碰线的恐怕美军完蛋更快。
曾几何时,下图中这些空空导弹都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不过,自从印巴空战过后,这一切

曾几何时,下图中这些空空导弹都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不过,自从印巴空战过后,这一切

曾几何时,下图中这些空空导弹都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不过,自从印巴空战过后,这一切都完全不一样了。手握人类空战迄今为止最的远击杀纪录,终于,我们也可以轻松的说一句—原来,在座的都是垃圾。特别是图二那个,说的就是你!...
中国海军最让对手无力的不是导弹射程,也不是雷达技术,而是055大驱那张60亿的报价单。

中国海军最让对手无力的不是导弹射程,也不是雷达技术,而是055大驱那张60亿的报价单。

中国海军最让对手无力的不是导弹射程,也不是雷达技术,而是055大驱那张60亿的报价单。这数字往国际军贸市场一摆,连美军参谋本部都得倒吸凉气——2025年美军新下单的阿利伯克3级驱逐舰,单艘造价奔着180亿去了,火力配置却比055少了24个垂发单元,双波段雷达还得等2027年才能配齐。更扎心的是,055从开工到服役只用了38个月,而同级别的美国DDGX驱逐舰,光图纸设计就拖了5年,国会老爷们还在为预算卡脖子。为啥能做到价低还能打?这背后藏着的不是简单砍成本,而是整个造船产业链的“呼吸节奏”。美国造船业这些年早就没了当年的底气,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现在连民用商船都造不利索,专攻军品的结果就是成本失控——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单艘300亿的造价里,光特种钢材的溢价就占了15%,因为全美国就剩下一家钢厂能轧这种钢。中国这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055的舰体钢板来自鞍钢的宽厚板生产线,这条线同时还供应着全球20%的LNG船用钢,批量生产把每吨成本压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一。产业链的“呼吸”还体现在协作的顺畅上。055的建造采用了“1+N”模式:大连造船厂负责总装,而上海的研究所、武汉的雷达厂、西安的发动机厂同步开工,86个模块像搭积木一样往一起拼。这种模式下,某个垂发系统出了小问题,不用整个船坞停工,直接换个模块就行,光这一项就比美国节省40%的调试时间。反观美国的濒海战斗舰,因为发动机和变速箱来自两家互相掐架的公司,兼容性问题拖了3年才解决,每艘船的维护费比造价还高。自主化程度更是决定性价比的关键。055上的GT-25000燃气轮机,从叶片材料到控制系统全是国产的,2024年升级款功率提了12%,成本反而降了8%。这可不是偶然,中国现在能自己生产从氮化镓芯片到舰载导弹的所有核心部件,47种关键物料里没有一样需要看别人脸色。美国就没这么省心了,DDGX驱逐舰的雷达芯片依赖台湾省的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因为产能问题,直接导致3艘船的交付时间往后推了11个月。实战性能上的克制也帮着省了不少钱。055的130毫米舰炮没搞美国那种花里胡哨的电磁增程,而是用成熟的火药推进技术,兼容制导炮弹和常规炮弹,单枚成本从美国的80万压到了12万。这种“够用就好”的思路,在电子战系统上更明显——055的干扰设备能精准定位敌方雷达频率,而不是像美军那样盲目全频段覆盖,功耗降了一半,效果反而更好。2024年的一次演习里,055用同样的电力,干扰时长是阿利伯克3的2.3倍。现在美军总算明白过来,他们拼不过的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中国这种“军民融合”的产业链生态。055的生产线同时还在造民用集装箱船,龙门吊、焊接机器人这些设备白天造军舰,晚上造商船,利用率提到了90%以上。美国的军工厂根本做不到这点,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设备闲置率常年在60%,光折旧费就吃掉了大量预算。说到底,60亿的报价单更像一张产业实力的成绩单。当中国的钢厂、电子厂、研究所像齿轮一样咬合运转时,造出的不仅是一艘艘先进驱逐舰,更是一套别人抄不来的效率体系。美军现在想追也难了,他们的产业链已经“呼吸不畅”,而055还在靠着这种顺畅的“呼吸”,一艘接一艘地从船坞里滑向大海。这种差距,比导弹射程的差距更让对手头疼。信源:北京日报网《船舶模块化建造:技术革新的时代驱动力》
俄乌战争有一个奇葩现象,当北约三十几个国家给乌克兰送飞机,导弹,坦克等武器时,世

俄乌战争有一个奇葩现象,当北约三十几个国家给乌克兰送飞机,导弹,坦克等武器时,世

俄乌战争有一个奇葩现象,当北约三十几个国家给乌克兰送飞机,导弹,坦克等武器时,世界上好像只有一个国家给俄罗斯支援炮弹,那就是中国的近邻朝鲜。乌克兰尽管手握北约32国的庞大援助,却节节败退,连哈尔科夫和第聂伯罗州的...
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

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

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的研发始于冷战时期的紧迫需求,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对苏联AT-3“耐火箱”导弹的逆向研究。1970年代初,针对苏军T-62、T-72等主战坦克构成的集群威胁,国内军工部门在仿制基础上完成本土化改进。确定11.3公斤的全重、120毫米的弹径规格,采用导线传输指令的制导方式,最大射程3000米,飞行速度120米/秒,在400-600米距离上破甲深度可达600毫米,基本满足当时对抗苏军坦克的战术要求。生产线按照“战时标准”全速运转,峰值年产量突破万发,大量库存为后续长期服役埋下伏笔。这种基于应急需求的大规模生产,使得即便在冷战结束、威胁环境变化后,仍有充足数量的导弹留存。而其结构相对简单、维护成本低廉的特点,让继续使用比集中销毁更具经济性——单枚制造成本仅为后续红箭8的五分之一,且大部分零部件与现有装备体系兼容。经过多轮技术升级,红箭73的性能已远超初始型号。A型引入电视测角仪和数字控制箱,将命中率从60%提升至90%。B型换装红外测角仪,静态破甲深度达850毫米,可应对T-72侧面装甲C型采用随动发射架技术,实现瞄准与发射联动,对移动目标命中率提高40%。D型则整合红外热像仪,具备夜间作战能力,射手可在隐蔽工事内完成瞄准发射。这些改进使其在保留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作战效能持续提升。在现代战场环境中,红箭73的定位已从主力反坦克武器转变为多用途火力支援装备。尽管无法穿透第三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但对付轻型装甲车、加固工事、火力点等目标仍绰绰有余。其导线制导模式虽显老旧,却不易受电子干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反而具备独特优势。在城市巷战演练中,可通过窗口、巷口等狭小空间发射,精准打击装甲车辆侧部或尾部;在高原山地作战中,能适应低气压环境,为步兵分队提供及时的反装甲火力。与红箭8、红箭12等新型号相比,红箭73的持续服役体现了装备体系的梯次配置逻辑。新型导弹用于应对高端威胁,而红箭73则承担低强度冲突中的火力任务,两者形成互补。其库存数量足以支撑大规模作战消耗,且操作培训体系成熟,新兵经两周训练即可掌握基本发射技能,适合快速形成战斗力。即便是在信息化演训中,仍能看到它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场景——无人机提供目标指引,红箭73实施精确打击,老旧装备通过体系融合焕发新的战术价值。目前,红箭73的生产线仍在小批量运转,主要生产改进型零部件以维持库存导弹的战备状态。军工部门通过更换复合材料尾翼、升级制导模块等方式,进一步延长其使用寿命,预计可服役至2030年代。这种“以改代换”的模式,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为新型装备的迭代争取了时间,成为装备发展史上“低成本高效益”的典型案例。在现代国防体系中,它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需求的回应,更展现了装备运用的灵活性与持续性。
以色列这次是真栽了!本想靠二十多架战机耍耍威风,把也门胡塞的港口炸个稀巴烂,结

以色列这次是真栽了!本想靠二十多架战机耍耍威风,把也门胡塞的港口炸个稀巴烂,结

以色列这次是真栽了!本想靠二十多架战机耍耍威风,把也门胡塞的港口炸个稀巴烂,结果自家机场先成了马蜂窝,电站还接二连三被炸,这哪是报复,分明是给自己挖坑。以色列这次是真的踢到铁板了。7月,以军出动了二十多架F-15和F-35,从本土一路飞越红海,直奔也门西海岸的荷台达港。目的是要摧毁胡塞控制下的燃料储备和疑似伊朗武器转运点,给对方一个“永远记住”的教训。不到半天,胡塞武装就给了以色列一个更深刻的“反面教材”。这场行动本想打个痛快,结果却成了彻头彻尾的战略误判。荷台达可不是小码头,它承担着也门七成以上的进口物资流通,是整个也门的经济命脉之一。以色列这一轰炸,直接中断了多个国际人道走廊,联合国紧急发布声明,谴责袭击破坏了人道援助机制,引发国际舆论反弹。最关键的不是国际压力,而是胡塞的反击速度和强度远超预期。短短12小时内,他们就发动了三轮打击,直接瞄准了以色列本土多个关键节点。其中,纳哈里亚机场成了导弹扎堆的“靶心”,跑道被炸出十几个大坑,机场雷达和通信系统被摧毁,连夜关闭72小时。麻烦的是,全国三座主要电站中,南部两处遭遇精准打击,部分地区陷入停电状态。胡塞武装这次用的,可不是传统的土制火箭。从2024年起,他们就从伊朗获得了部分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这回首次实战亮相,速度快到以色列“铁穹”系统压根拦不住,一枚导弹只需胡塞付出5万美元成本,但以色列拦截一枚却要动用价值高达250万美元的拦截弹。胡塞武装从来不是靠钱打仗的。他们的作战体系更多靠“穷人智慧”。比如,他们在山区山洞中建立无人机组装厂,靠着民间采购的电路板和GPS模块拼出一架架廉价无人机。2023年一份美军报告透露,胡塞甚至已经掌握了干扰以色列制导武器的技术,使用的是民用市场上常见的干扰器。领导层的决策也不容小觑。阿卜杜勒·马利克不光靠信仰维系部落忠诚,还拒绝伊朗在2024年提出的直接驻军建议,坚持保留“也门人自己的战争”色彩。半岛电视台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阿卜杜勒·马利克认为,唯有保持战略自主,胡塞才能在地区博弈中保留谈判主动权。以色列方面则陷入了一个死结。铁穹系统虽然宣称拦截率高达九成,但库存早就吃紧。2025年1月,美国不得不紧急向以色列运送新一批拦截弹,但这一批弹药目前已消耗大半。严重的是关键基础设施的暴露让以色列损失惨重,尤其是电力系统集中、缺乏备份的弱点被充分暴露。这场冲突还引发了连锁的地缘经济震荡。红海航运的保险费率在7月底暴涨300%,不少航运公司改道好望角,全球供应链再度紧绷。沙特也不得不调整姿态,公开呼吁停火,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红海航线是沙特能源出口的生命线,胡塞导弹如果哪天偏个几公里,可能就打进了沙特的石油港口。更不容忽视的是这场冲突背后传递出的战争范式变化信号。胡塞武装既是地方军阀、又是伊朗的代理人,同时在阿拉伯世界内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反抗符号”。而他们手中掌握的高超音速导弹,则是全球首次由非国家武装实战部署的案例。这场战事也让人重新反思现代战争的性价比逻辑。单枚成本不到五万美元的导弹,居然能瘫痪价值两亿美元的机场设施,打破了以往“高科技对高成本”的战争范式。美国海军分析中心早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就预言,未来战争的主旋律将是“廉价武器的饱和攻击”,如今看来,这一预测正在被胡塞验证。棘手的是以色列当前没有太多选择。地面入侵也门?参考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教训,这样的作战将面临地形复杂、补给困难、国际舆论压力三重难题。而以色列一贯保留的“核模糊政策”也在动摇。伊朗议会在2025年7月底公开表示,如果以色列动用核威慑,伊朗将考虑“对等报复”,让局势平添更多变数。国际社会的调解也陷入僵局。阿曼原本试图牵线胡塞与以色列展开接触,但胡塞方面坚持将“加沙停火”作为前提条件,不愿在本土问题上让步。这一立场也反映了胡塞当前在泛阿拉伯舆论场中的“政治资本”。联合国最新一次关于停火机制的表决中,全球南方国家立场出现分裂,部分非洲与拉美国家选择弃权,阿拉伯国家则多数投票支持胡塞提出的停火框架。这场冲突背后的逻辑已经从“军事打击”转化为“政治象征”的博弈。以色列原本想通过一场突袭展示空军优势,顺带敲打伊朗代理人,结果却意外揭开了自己防御系统的短板。而胡塞武装,靠着“穷人导弹”和山区工厂,硬是把一场本该被碾压的战事,打成了中东格局的关键转折点。
部署大批12式导弹对付中方,石破茂发誓:决不让原子弹悲剧重演!当地时间202

部署大批12式导弹对付中方,石破茂发誓:决不让原子弹悲剧重演!当地时间202

部署大批12式导弹对付中方,石破茂发誓:决不让原子弹悲剧重演!当地时间2025年8月6日,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原子弹轰炸80周年纪念仪式上高举“无核三原则”旗帜,宣称“决不让广岛、长崎的悲剧重演”。然而,就在同一天,日本防卫省宣布将在九州熊本县部署首批8套改进型12式地对舰导弹系统,射程覆盖中方东南沿海及台海周边海域。这种“和平誓言”与军事扩张的强烈反差,暴露出日本防卫省的野心。石破茂在纪念仪式上强调:“日本将坚持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但是日本防卫省的实际行动和石破茂的说辞却不一致。根据防卫省计划,2025年底前将在九州部署8套12式导弹系统,2026年增至12套,形成覆盖浙江沿海的火力网。2025年防卫预算达9.9万亿日元(约合6300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突破2%,其中1.2万亿日元专项用于导弹采购,创战后新高。石破茂这种“左手握和平宣言,右手持进攻性武器”的双重姿态,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战略意图的深度质疑。东京大学法学教授山田太郎指出:“当导弹发射架指向邻国时,‘无核三原则’的承诺已沦为赤裸裸表演。”俄罗斯东方国家研究所教授阿纳托利·科什金直言:“北海道岛上的导弹试验让人们不再怀疑,日本彻底走上了重新军事化的道路。”他指出,日本与美国合作研发高超音速导弹(射程2000-3000公里),目标直指中国腹地,这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广岛的钟声每年敲响,但日本的军事扩张脚步从未停歇。从12式导弹的部署到核材料的积累,从“专守防卫”的突破到“军事正常化”的追求,日本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
东大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自己的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对

东大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自己的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对

东大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自己的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对上航母基本上都能完成一击制胜,那么问题来了,那未来还要这个“吞金兽”做什么?其实现代海战的逻辑,跟几十年前的空战不是一个思路,这样的观点就连韩国的专家都知道,更不用说中美俄这样的大国了,说白了,如今在海上作战,基本上是靠三个东西——机动性、雷达、导弹。机动性这个方面比较宽泛,不管是飞机、导弹还是军舰,都可以套用,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战机,毕竟现在的舰载机都是金贵金贵的物件,一架动辄要上亿,并且飞行员也是宝贝,咱们不能拿过去的思路去想。(每期带大家了解一点不一样,点赞关注,主页的内容更加精彩!)在我看来,如今航母的作用并没有改变,还是作为一个路基平台使用,不过双方更多的是拼技术,谁先发现敌方,谁先发射导弹,谁先摧毁甲板,这些都成为了战场的关键,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感谢支持!
美国若真敢开第一枪,那就是和中国彻底撕破脸,一旦开战,没得谈,也不会回头!警

美国若真敢开第一枪,那就是和中国彻底撕破脸,一旦开战,没得谈,也不会回头!警

美国若真敢开第一枪,那就是和中国彻底撕破脸,一旦开战,没得谈,也不会回头!警告已经给够多了:中国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要是美国敢把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小弟一起带上,中国会让他们集体见识什么叫十四亿人的怒火和工业化战争机器的极限输出!这些年,咱们不光是喊口号,而是在真刀真枪的做准备。尤其是核武器这种致命底牌,美国智库数据指出,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已经突破600枚,虽然跟美国还不是一个量级,但架不住其中藏着东风-41这种“大杀器”——射程1.4万公里,能携带10个分导式弹头,一枚就能把纽约州炸出个大坑。更关键的是,咱们的核武器是“三位一体”:天上有轰-6N带着核弹巡航,海里有096核潜艇潜伏在太平洋,陆地上东风-41导弹车能在山区里打游击。美帝那些反导系统,在高超音速弹头面前就是摆设,就像东风-17的乘波体设计,能让它像打水漂一样变向,萨德系统连个影子都摸不着。常规武器更牛,中国海军这几年下饺子的速度连美帝都眼红。三艘航母里,福建舰都用上电磁弹射了,舰载机出动效率比美帝的尼米兹级还高30%,故障率更是低至万分之4,比美国福特级好了不只一星半点!驱逐舰更是“下饺子”——055型万吨大驱一口气造了8艘,每艘都能搭载112枚垂直发射导弹,从反舰到防空再到对地攻击,样样精通。最让美帝头疼的,还是咱们的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和东风-26被叫做“航母杀手”,专门盯着美帝的航母战斗群。去年南海演习的时候,咱们用这俩导弹模拟攻击,直接把一艘退役驱逐舰炸成两截,吓得美帝航母舰队连夜后撤200海里。有人可能觉得,美帝科技发达,打起来会不会在电子战和网络战上占上风?那可就想错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覆盖全球,精度比GPS还高0.5米,美帝想干扰都难。再说网络战,2023年美帝国防部网站被黑,泄露了关岛基地的防御部署,最后查出来是咱们某个“民间黑客组织”干的——你猜这些黑客平时是干啥的?说不定就是中关村写代码的程序员,下班没事就练练手。更绝的是咱们的无人机蜂群技术,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彩虹-7”无人机,能携带200公斤弹药,20架编队就能把美帝的机场炸成废墟,关键是成本才美帝F-35的零头。真正让美帝害怕的,还得是咱们的工业体系。中国可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芯片到航母甲板钢,从稀土到无人机零件,要啥有啥。2023年咱们工业增加值39.9万亿元,占全球30%,美帝那些依赖海外供应链的军工企业,拿什么跟咱们拼消耗?就说疫情期间,美帝口罩产能不足,咱们一个月就能生产50亿只,还能分出一半支援全球。要是真打起来,五菱宏光能三天改成装甲车,比亚迪的电池厂能连夜生产导弹储能装置,这就是“战时经济”的恐怖之处。有人可能会说,美帝有日本、澳大利亚这些盟友,打起来会不会群殴咱们?这就得看看这些“盟友”靠不靠谱了。日本自卫队那点家底,连钓鱼岛都守不住,还想跟中国海军硬碰硬?澳大利亚倒是买了核潜艇,可他们的造船厂连护卫舰都造不利索,更别说核潜艇了。再说欧洲那些国家,平时跟着美帝喊口号挺积极,真要断了跟中国的贸易,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卖给谁去?去年中欧贸易额都突破8000亿欧元了,要是美帝逼着欧洲选边站,估计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马克龙——毕竟他们还指着中国市场回血呢。最关键的是,中国14亿人可不是吃素的。抗美援朝的时候,咱们用炒面就雪打赢了战争;现在要是美帝敢入侵,全国人民都能化身“人肉长城”。别的不说,就说咱们的“民兵”体系——平时是种地的农民、开塔吊的工人,战时就能拿起枪上战场。2024年全民国防教育日那天,光是报名参军的大学生就超过100万,这还不算那些民间的无人机爱好者和网络安全专家。真要打起来,美帝面对的可不仅仅是解放军,而是14亿人组成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最后奉劝美帝一句:别总想着用“军事威慑”吓唬人,咱们中国人从上甘岭到珍宝岛,什么时候怕过威胁?真要敢动手,就准备好迎接“东风快递”的洗礼,还有14亿人一人一口唾沫把你们淹死吧!
中国军工脑洞越来越大了,跨介质导弹都整出来了,潜水时是鱼雷,飞出来就是导弹。先飞

中国军工脑洞越来越大了,跨介质导弹都整出来了,潜水时是鱼雷,飞出来就是导弹。先飞

中国军工脑洞越来越大了,跨介质导弹都整出来了,潜水时是鱼雷,飞出来就是导弹。先飞到敌人拦截半径边缘,然后进入水中,最后水下命中目标,简直防不胜防。赫鲁晓夫说航母就是移动的海上棺材,这款导弹一旦面世,我愿称赫鲁晓夫为预言家!烽火问鼎计划​​​